[趣闻] 书画家董其昌:曾因写字太差遭嫌弃

  看不懂董其昌,就不算真正看懂中国画。后来的八大山人、金陵画派,乃至近代的吴湖帆等书画名家,无不受董其昌的启发。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书画都笼罩着董其昌的影子。



  在不久前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期间,上海博物馆特意配套展出了由吴湖帆外公收藏的董其昌名作《烟江叠嶂图卷》,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日前,记者专访了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请他谈谈如何看懂董其昌。


  “滥董“太多迷人眼


  近年来,董其昌很“火”。


  在今年上博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期间,馆方配套展出了由吴湖帆外公收藏的董其昌名作《烟江叠嶂图卷》,不少观众坐在这幅画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愿离去。



    上博馆藏烟江叠嶂图(局部)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台北故宫举办了“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


  两周前,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董其昌书画欣赏知识讲座上,爆满的观众频频举起相机,拍下大屏幕上的画作,其中还不乏非常专业的董其昌迷。


  主讲人、上博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坦言,没想到董其昌话题会吸引这么多观众。


  自1990年代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以来,凌利中从董其昌的爱好者,逐渐成为了董其昌作品的研究者。这十几年来,他赏过真品,也见识过许多“滥董”。


  所谓“滥董”就是指仿冒董其昌赝品的实在太多,到了泛滥的地步。董其昌在世时,其书画作品已是人人争而宝之,赝品也层出不穷,流传至今,“滥董”鱼目混珠的程度,有时候连专家也容易看走眼,因此引发了“赝书满天下”“赝本极多,几于鱼目混珠矣”的感叹。


  近年来,凌利中析离了不少高水准的赝品。在辨别大量董其昌作品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对董其昌的重新认识的历程。


  “看出哪些是不好的作品,也就更能明白董其昌究竟好在哪儿。”凌利中说。


  曾因写字太差而屈居第二


  对大多数普通爱好者来说,要看懂董其昌的作品,首先需要了解他的经历。


  董其昌是正宗的上海人,生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17岁时,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可以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自己的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考官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董其昌临颜真卿多宝塔碑


  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先以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到了万历五年,陆树声请董其昌担任家庭教师,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师。


  万历十七年,董其昌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此时,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董其昌名声大噪。


  然而,董其昌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为官一共48年,期间断断续续归隐了长达27年。


  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期间,董其昌归隐故乡。光宗即位后,他任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后又任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又退隐了。


  崇祯五年,77岁的董其昌再次为官,几年后,由于党争不断,他再度归隐。


  有关董其昌“亦官亦隐”的评价众说纷纭,但就其书画创作来说,在归隐的几十年里,他博览了古今众多名家的作品。


  在家乡,董其昌筑有“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等画室。他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可谓博采众长,这对其个人风格的形成与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集其大成,而自出机轴”,便是董其昌书画作品的最大特点。


  从真山真水到心中的山水


  从17岁开始发奋学书法,到82岁去世,董其昌的画风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他早期的画大多仿宋人画,宋人画力求写实,讲究的是真实的造境。画的都是真山真水,力求一个“真”字。董其昌在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燕吴八景图册》。



    秋兴八景图册之三



    仿古山水图册之一


  在见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后,董其昌突然发出惊呼:此人是我的老师啊!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如同“笔墨的交响乐”,笔墨的浓淡、粗细之到位、结构之精致,深深震撼了董其昌。他开始逐渐意识到,真山真水是画不过来的,笔墨不应该为造物者所驭,人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烟江叠嶂图卷》就是董其昌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由宋入元”的转折之作。在这幅画中,董其昌将笔墨与造型很好地融为一体。


  此后,董其昌提倡“以书入画”,用笔墨来表达意境。他提出了著名的笔墨论:“以蹊径之奇怪论,笔墨绝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蹊径绝不如画。”60岁后,董其昌的作品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最著名的就是《秋兴八景图》。“你看他那时所画的山水,看不出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水,画中没有地理特征,那是他心中的山水。”凌利中说。


  从某种程度来说,看不懂董其昌,就不算真正看懂中国画。因为董其昌对中国书画史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的作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唐宋画的模仿,到认真思考、梳理和反思,此后又开启了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篇章。他进一步使文人画实现了绘画性与文化性的高度统一。后来的八大山人、金陵画派,乃至近代的吴湖帆等书画名家,无不受董其昌的启发。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书画都笼罩着董其昌的影子。


  学会“见笔”,感受清润之气


  凌利中认为,看懂董其昌的画,要学会“见笔”。


  无论是《烟江叠嶂图》还是后来的《仿古山水图》,以最细微处的树为例,竟没有一棵树是重复的,看似随意挥洒,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一笔都能感觉到董其昌是如何起笔、运笔、收笔的,动感跃然纸上,轻重缓急十分细腻。他绝不放过每一笔,且每一笔都是不可重复的。



    仿古山水图册之二


  “画画时从笔尖到笔肚,这里面有一股气,有些人的气是墨气浑浊,董其昌却有一种清润如玉的感觉。”研究董其昌十几年,凌利中辨别董其昌之真伪常常就是看这份“清润”。


  凌利中看画比普通人更细致。他说:“董其昌的画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耐看,不仅局部的每一笔都非常细,整体结构也十分精准,而且一点也不乱,这是十分可贵的。”


  无疑,以笔墨入画相对观者而言更为抽象,但笔墨间表达的却是一种平淡、天真的意境。只求绘画性的画家,只能称得上是画匠,看一尺便疲倦。而要体现文化性则考验画家的综合修养,画的雅俗、高下就在这文化性上。


  凌利中的老师之一、当代画家了庐先生曾对文人画提出过24字审美标准:“沉着遒劲,圆转自如。不燥不淫,腴润如玉。起伏有序,纵横如一。”


  “沉着遒劲、圆转自如”,就是指笔下的线条坚韧而富有弹性。“不燥不淫、腴润如玉”,就是指用墨用色要呈现出一种半透明感,层次分明。“起伏有序、纵横如一”就是指复杂的结构和笔墨关系最终要和谐统一,使表现的物象自内沁透出一种鲜活的生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其主流和最高境界,是含蓄之中复归于一种平和的自然状态,而董其昌的画体现的就是这种状态与境界。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国画鉴定or国画名作

[趣闻] 华君武戒烟(图)

[趣闻] 米芾原是收藏控 苏东坡嘲讽其作伪画掉包

[趣闻] 张大千不做“软舌头” 只讲中国话

[趣闻] 菜肴里的政治: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其画作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他的现代山水画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