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杨秀坤《在黄胄大师教诲下》连载27:后记(大结局)


  杨秀坤在恩师黄胄先生的雕像前留影


  后记



  去年入夏时节,我应师母郑闻慧之邀迁居北京,工作在恩师黄胄先生亲手缔造的炎黄艺术馆,并有幸就住在恩师曾多年生活和创作的地方——雨石居。朋友们以羡慕的口气对我开玩笑说:“你真幸福,住在雨石居,借着黄胄先生的灵气作画,一定能够画出好画来。”


  雨石居的院落环境依旧,院里的大树苍翠参天,清风徐徐,送来蝉声阵阵和花香鸟语。雨石居内,先生的作品和藏品摆放如初,先生的旧照挂在墙上,好象时刻都在关注着我。我们一家人在这里愉快地生活,我在这里高兴地创作,时间过得真快,住在雨石居很快就一年了。这里的一切都时时让我联想起与恩师相处的年月。


  今年是恩师黄胄诞辰八十周年,我将拙作修订再版并以此敬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杨秀坤 2005年夏秀坤于北京雨石居



  记录杨秀坤和恩师黄胄先生的专著《在黄胄大师的教诲下》


  写在杨秀坤《在黄胄大师教诲下》连载之后


  经杨秀坤先生书面授权,国画山水轩自2015年4月20日起开始对其专著《在黄胄大师教诲下》进行了连载发布。我网按照专著所属自然章节,对全书进行了二次编辑整理,含前言及今日所发布的《后记》,共划分二十八个段落,配以相关的文字及图片。历时28天,到今天为止,已经全部按期发布完毕了。反观整个专著所载内容,杨秀坤先生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更没有那些空洞虚幻的措辞,文字简短而精炼,并无冗繁赘述。通篇读来,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朴实无华的真诚和自然流露的率真。杨秀坤先生不是作家,以其对恩师黄胄先生的那种崇敬和仰慕之情,用一颗感恩的心,通过这本专著为载体,充分展现了杨秀坤先生对恩师黄胄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年近古稀的杨秀坤先生,在中国绘画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和社会认知度。这个年龄段的画家,在艺术之路上正值“壮年”,在承继先贤和先师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历练和感悟,已逐渐形成了具备真我风采的绘画艺术语言。成熟的个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先生长年累月的笔耕不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杨秀坤先生将会创作出更多赋含自我个性和社会正能量的艺术佳作,用一个真诚朴实的率真之心,通过更加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一幅幅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精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让我们预祝杨秀坤先生在艺术道路上昂首阔步,走的更高、更远!!!


刘东方 2015年5月于黄山



  杨秀坤陪同恩师黄胄先生在养鹿场写生



  杨秀坤与恩师黄胄先生在养鹿场



  本书作者杨秀坤先生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曾任黑龙江省画院专业画家,现任北京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炎黄艺术》杂志执行主编。


  河北沧州人,一九四七年生。自幼喜欢绘画,七十年代初拜著名画家黄胄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成为黄胄先生的入室弟子。其作品继承传统,师法自然,坚持走生活之路的创作方向。他认为,画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用心去感受生活,要有感而发,用情感之笔墨进行创作,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农民的现实生活,笔墨生动,形神兼备,充满积极乐观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情。



  杨秀坤作品 种棉花的农民125×84cm 2008年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国画鉴定or国画名作

[趣闻] 米芾原是收藏控 苏东坡嘲讽其作伪画掉包

[趣闻] 华君武戒烟(图)

[趣闻] 张大千不做“软舌头” 只讲中国话

[趣闻] 菜肴里的政治: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其画作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他的现代山水画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