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杨秀坤《在黄胄大师教诲下》连载16:最后的见面


  杨秀坤作品-心语 190×190cm 2011年 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收藏(杨秀坤先生提供)


  最后的见面



  1996年,一次外出的机会,我和爱人同去看望我们想念的黄胄先生。临行前,我用先生为我画?的《赶驴图》作衬背,为先生设计、印制了一千张精美的名片。我们来到了炎黄艺术馆,艺术馆没有活动,很寂静。黄胄先生一个人正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看电视,见我们进来,热情让坐,问寒问暖。我取出名片交给先生,先生看了高兴地说:“印这么多。”他问:“这张画?在哪里?”我回答说:“老师您忘了,那不是1974年您给我画的吗?”他笑了。不难看出黄胄先生的身体不是很好。室内较暗,加上特别的肃静,整个环境显得有些凄凉。我认真地看了看先生的脸,他那么苍老,那么疲倦,我的心头不禁掠过一丝难以名状的感觉。



  恩师黄胄先生在画室为我看画


  在与先生告别的时候,他没有起身相送,他依然坐在沙发上与我们握别,要我们有机会再来。将要迈出先生的办公室大门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脚步沉重了许多,我回头深情地看了看先生……


  1997年5月,我收到了黄胄先生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得知先生于1997年4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我把噩耗告诉了全家人,大家顿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谁也不说什么,也不知该说些什么。我想起与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黄胄先生为弘扬祖国的艺术事业操碎了心。他是累死的。



  恩师黄胄先生为我改过的速写


  我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去参加黄胄先生的追悼会。二十多年来我已不记得有过多少次去北京拜望黄胄先生了,但这次进京没有了当年的兴奋,没有了往日的惴惴不安,脑际里只有与先生相聚时的一幕一幕……


  郑老师见我来了,说:“秀坤,你是自家人,就帮我照顾一下客人吧。”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除了中央及地方的党政军领导同志外,还有各界的朋友,画?家、书法家、作家、诗人、歌唱家、舞蹈家、收藏家、电视台电台主持人、医师、工人、农民、学生等等,黄胄先生的朋友真是太多了。炎黄艺术馆的大院被挤得满满的,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中……


  黄胄先生的遗体停放在鲜花丛中,正面墙上,挂着黄胄先生的遗像。挽联、花圈把大厅的四周摆放得有些拥挤,我为先生献上一个用鲜花制成的花圈,那些花红紫相间美丽而深沉,那是我的一颗虔诚的心。


  八宝山革命公墓,苍松翠柏,哀乐低沉。送葬的人们与先生依依诀别。我站在人群之中,眼里衔着泪水,心里默默地祝愿:人民的艺术家黄胄先生,我亲爱的老师,您一路走好……



  本书作者杨秀坤先生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曾任黑龙江省画院专业画家,现任北京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炎黄艺术》杂志执行主编。
河北沧州人,一九四七年生。自幼喜欢绘画,七十年代初拜著名画家黄胄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成为黄胄先生的入室弟子。其作品继承传统,师法自然,坚持走生活之路的创作方向。他认为,画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用心去感受生活,要有感而发,用情感之笔墨进行创作,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农民的现实生活,笔墨生动,形神兼备,充满积极乐观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情。



  杨秀坤作品-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周恩来 220×145cm 2011年 巴基斯坦总理赛义德·拉扎·吉拉尼收藏(杨秀坤先生提供)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国画鉴定or国画名作

[趣闻] 米芾原是收藏控 苏东坡嘲讽其作伪画掉包

[趣闻] 张大千不做“软舌头” 只讲中国话

[趣闻] 华君武戒烟(图)

[趣闻] 菜肴里的政治: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其画作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他的现代山水画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