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素以学问渊博著称的叶尔恺出任陕西提学使,他注重新学,到任后出了几十道题目,涉及方方面面内容,让全省秀才去做,限定一个月交卷。20岁的于伯循(于右任),在“冬寒无火,夜间呵冻所书,忽浓忽淡,甚形潦草”的情况下,写成几十篇交卷。叶尔恺读后大为叹赏,认为于伯循的诗文策论卓尔不凡,非时流可及。他欣然在卷子上批道:“入关以来,未见第二人。”“作者奇才妙笔,可以自成一家。”并大书“西北奇才”四个大字,以示推崇。
叶尔恺传见于伯循,嘉奖勉励之余,特地拿出一部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让于伯循带去阅读,嘱其留意世界大势。一省学台,对一个出身农家的穷秀才如此青睐,实属罕见,可见叶尔恺确实是欣赏于伯循的才学,而寄予厚望。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