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所描绘的景物大多以丘壑为主,这也就构成了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描绘内容。然而艺术家怎样将大自然中的景物转换成感动人也的画面之境呢送是众多艺术家在作画时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么一。可以说景是境生成的物质载体,境是对景上升到的更高层次境界的表达。由自然之景到画面之境的转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成过程,它与艺术家所掌握的玄术技巧及其艺术修养、性格特征等内在气质有着密切关系。
李可染一生十分重视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他常常将人品与画品结合在一起,认为人品即画品,要想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提高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如果人品不高,即使造境手段再高明,其意境的营造也终会落入尘俗。李可染一直将生活作为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他讲过:"我们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研究生活和认识生活作为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20世纪50年代,他曾数次外出写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李可染曾经讲过:"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的认识对象和作者强烈的、真挈的思想感情。"这就说明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感动人也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还要求融入自己真孽的感情,使主体对客观物象产生深刻认识,从而创作出情景相融,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山水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更是表现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他以歌颂祖国为己任,怀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豪情壮志,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自然、体悟自然,将祖国的自然之景转换成了自然之境。
但是只有自然么境还不够,艺术家要想将自然之境转换成画面之境必须要对自然巧物进行意匠加工,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惟妙惟肖、感动人也的艺术作品。李可染在艺术创作时非常注重景物的选择、取舍、夸张、加工与调整。从他的写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山水画中的山川、树木、云水等自然景物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精心组织、巧妙布局的,从而形成了一张张物象鲜明而生动的山水画面。如李可染山水画作品《千年银杏树》中,他非常注重对树木形态走势的仔细刻画,以及对树木枝干做了大胆的取舍,最终将银杏树枝繁叶茂的面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一幅极佳的山水画作品。另外,李可染对于自然景物的本质特征把握的非常准确,他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狠狠的表现、大胆的表现,从而使自然景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更加突出,山水画面的意境也更加逼真。如在李可染山水画作品《漓江山水》中,他进行了大胆的留白处理,左实右虚,虚多实少,船只在江面上缓缓的划行,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从而使画面更加的雨人寻味,意境更加的深远。李可染后来提出的"采一炼千"的创作主张,更是实现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到造境的成功转变。
总之,李可染怀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热情投入到大自然中去,队睛写景,景抒情,在对景写生中发现自然美,注重对景物的选择、取舍、夸张、加工与调整,将自然之景转换成画面之境。他重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跟随时代步伐的潮流中创造出了具有典型意境的"李家山水",为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