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书画断裂痕产生原因

  书画断裂痕产生原因


  ■沈骅(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书画文物经常出现的一个普遍病症,就是断裂痕。明代《装潢志》开篇就说到“先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古代书画流传保存相当不易,基本上大多都会有残损,因为这和中国书画的材质有关系,它不是纸,就是绢,质地比较纤薄娇嫩,会受到气候、环境、保管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画芯,容易产生折断、断痕、断裂。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地进行修复会越来越厉害,到最后会影响到书画的保存寿命。我个人总结了书画裱件断痕产生的原因。


  第一,人为操作不当。我们的卷轴要欣赏肯定会遇到收和卷,稍有不慎马上会出现毛病。还有细的绳带,扎得越紧就会有印迹,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断痕。其次,不正确的收藏方法。画轴上堆压重物或者被多层叠放在一起,导致画轴受挤压,产生变形。再者,收藏与展示环境的影响。书画修复好或者装裱之后没有合适的保存环境,那么它的裂化会很快,书画文物材质非常脆弱,要控制它的湿度,纸绢有很强的吸水性,湿度高就会吸收膨胀,太干燥就会收缩,还会造成不平或者脆化。温度的过高过低也会影响书画的稳定性,减弱纸张和绢的强度,加速老化。温湿度过高还会引起霉菌和虫害的生长。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光,光对书画文物,尤其对纸张和绢的破坏性是极强的,以前如果是长期把一幅画挂在家里几年、几十年,没有更换或者收藏起来,它的老化非常快。5年、10年后它的老化会加速。不管是自然光,还是人工灯光,都会对画产生影响。第四,材质老化。这是一种自然老化,没有办法避免。中国书画有一个特点就是熟纸和熟绢,那是为了书画创作而使用的,在元代以前的书画大多是用熟纸和熟绢,把纸和绢做熟要上非常厚的胶矾,这样用笔和用纸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也产生了书画老化的问题。早有研究证明,明矾对纸绢的老化非常厉害,经过氧化会产生硫酸。第五,装裱不当。装裱上的不妥之处会造成文物的损伤。卷轴卷起来里层和外层的张力不一样,如果是黏牢的,它的张力容易控制住,如果没有刷实,张力不一样,马上会产生空,很容易产生断裂。如果用浆过浓,裱件也会产生不平,卷起来也容易产生折断。还有裱件过硬,卷起来比较困难,用更大的力来卷,一不留神就会产生折断。刷纸时出现夹皱,有一道皱以后就是一道断痕。画芯与镶料有明显的厚薄落差或者两种镶料件厚薄不均,时间长了镶缝之间就产生断裂。还有一点就是地杆,如果直径太细的话,卷起来也容易造成裱件产生断裂。


  卷轴的装裱应该达到平、薄、软、糯。以前日本人将古书画裱到了板上,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点,而且一百年后也出现问题了,其实卷轴非常科学,要张挂的时候就挂起来,非常有利于收藏,一收体积小,还保护画芯,完全和空气隔绝了。裱在板上面积大,又面临光线和灰尘的污染,所以中国传统的卷轴画是非常科学和完美的。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国画鉴定or国画名作

[收藏] 玩古字画重在“鉴考结合”

[收藏] 书画投资收藏中的六个技巧(图)

[收藏] 医生自家顶楼建书画展馆

[收藏] 家庭客厅挂画禁忌您需要知道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其画作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他的现代山水画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